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作家洪斌:一方水土如何养一方人?

2025-07-26 19:06:07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从自然禀赋到文化认同,从易地搬迁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新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是农耕文明的生存智慧,更是当代中国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实践哲学。从《晏子春秋》的“橘逾淮为枳”到脱贫攻坚的“易地搬迁”,从地理决定论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命题始终在动态演进。今天,它既是对地域差异的科学解释,也是乡村振兴的方法论,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

一、地理环境:从“绝对约束”到“相对限定”

1. 地质—健康:水土元素的辩证关系

科学研究证实,人体60余种必需元素与地壳元素分布高度相关。我国东北至西南的低硒带曾导致克山病高发,而海南澄迈因土壤富硒成为“世界长寿之乡”。但现代医学已突破自然限制:碘盐普及使甲状腺肿发病率十年下降65%,改水工程让北方高氟区氟骨症成为历史。自然禀赋仍是健康底色,但技术干预已显著降低其对人类健康的绝对约束。

2. 气候—产业:自然经济带的突破与重构

历史上,北方草原催生游牧文明,江南水乡孕育精耕农业,沿海地区发展商贸网络。但现代农业技术正重构这种关联:宁夏沙漠大棚种植的葡萄品质媲美法国波尔多,青藏高原的温室产出热带水果。以湖北十堰龙韵村为例,其依托汉江水资源发展“武当不夜城”文旅项目,2024年旅游收入突破6300万元,证明气候不再是产业选择的绝对约束。

3. 资源—路径:从“禀赋依赖”到“创新驱动”

山西曾因煤炭储量占全国1/3形成“一煤独大”格局,而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形倒逼出义乌小商品、温州模式等创新经济。贵州喀斯特地貌区的大数据产业更证明:当资源禀赋与人力资本、制度创新结合,地理劣势可转化为发展优势。2024年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八年居全国前列,正是这一路径的生动实践。

二、文化多样性:从“封闭传承”到“开放创新”

1. 地域性格的生态根源与当代流变

北方严寒塑造集体协作意识,南方水网培育个体经营传统,藏族生态伦理源于高原脆弱的自然环境。但高铁和互联网正加速文化融合:云南怒江搬迁群众在社区保留“阔时节”歌舞,同时学习电商技能;湖北龙韵村的“落日咖啡馆”将城市业态植入乡村,吸引年轻游客。这种“传统基因+现代表达”的模式,正在重塑地域文化身份。

2. 饮食符号的现代化转型

辣味曾是潮湿环境的御寒选择,今天却成为全国性味觉IP。柳州螺蛳粉从地方小吃到百亿产业,背后是冷链物流与标准化生产的支撑。海南抱炸村的黎族酿酒传统,通过“非遗工坊+文旅体验”模式,使产品附加值提升300%。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销售额突破8000亿元,证明传统饮食文化可转化为现代经济资源。

3. 语言与建筑的“传统—现代”双轨

中北大学在岢岚县推广“普通话+编程”课程,帮助沙棘汁直播销量提升40%;威海乳山的“方言带货”则证明土语可以成为情感联结的媒介。吊脚楼、四合院等传统民居,既作为非遗被保护,也改造为高端民宿。携程数据显示,2024年传统建筑改造的民宿订单量同比增长65%,显示市场对文化载体的强烈需求。

三、易地搬迁:破解“水土不养人”的中国方案

1. 规模与科学性:系统性人口再分布

“十三五”期间,全国960万贫困人口从“水土资源匮乏、灾害频发区”迁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的整体迁移。云南怒江州2.6万群众搬离地质灾害频发的峡谷,安置点城镇化率达90.6%。平昌县通过“集中安置+产业基地”模式,使搬迁群众人均收入5年增长4倍,证明科学选址是搬迁成功的关键。

2. 产业—社区协同模式

宁夏弘德村:肉牛养殖+冷链加工+直播电商,人均收入5年增长4倍。湖北龙韵村:3000名搬迁群众发展“武当不夜城”,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151万元。文化延续性:凌云县“1+N”社区服务帮助山区老人适应城镇生活,减少“水土不服”

3. 风险应对:从物理迁移到社会融合

初期可能出现“社区空心化”,龙韵村通过“三员三长”机制(党员、警员、卫生监督员+片区长、组长、楼栋长)解决群众诉求400余件,增强归属感。平昌县对搬迁户开展农技、砖工、家政等技能培训16期8000人次,确保每户至少有一名技术“明白人”,这种“扶智+扶志”的策略显著提升了搬迁稳定性。

四、乡村振兴:水土养人的升级路径

1. 生态价值市场化实践

浙江安吉:竹产业从原材料到3D打印、碳汇交易,全链产值450亿元;河北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1.4%升至82%,碳汇交易年收入超千万;贵州威宁:乌江流域茶旅融合,让“黔绿之星”茶叶溢价30%。

2. 数字技术重塑乡土链接

甘肃定西:马铃薯“原原种”通过电商年销20亿元; 山东乳山:大学生“方言带货”助农,单日售出无花果1200斤;湖北江陵:普通话直播让“鹤歇元宝”美食走出50公里销售圈。

3. 未来攻坚方向

空间治理:按“优化开发、适度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分类施策; 技术赋能:耐旱作物、节水灌溉激活边际土地潜力;文化认同:将方言、节庆转化为乡村旅游的“软基建”。

五、迈向人与自然的新型契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在经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当海南抱炸村民用现代桥梁驯服泛滥的河水,当龙韵村在汉江畔长出文旅新业态,当乳山无花果通过“方言带货”走向全国,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人对自然的改造,更是二者关系的再平衡。

中国式现代化给出的答案是:尊重每一方水土的禀赋,但绝不囿于禀赋;保护传统文化的根脉,但主动嫁接现代文明;承认地理环境的约束,但用科技创新和制度设计打开新的可能。这或许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生动的注解——让每一块土地都养得起人,也让每一个人都配得上脚下的水土。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