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湖南省首批水利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新化县紫鹊界梯田自流灌溉工程以“古代水利工程典范”之誉入选。这座始建于先秦、兴盛于宋明的千年梯田,历经两千余年风雨,至今仍以“山脊造田、无塘自灌”的生态智慧润泽万亩良田,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及“国家水利风景区”三重桂冠的山地农耕文明活化石。
穿越千年的生态密码
“这是人与自然的史诗对话,每一块田都是活的史书。”紫鹊界梯田在海拔500至1200米的陡峭山脊间延展,500余级梯田沿30至50度坡面层叠而上,规模达8万余亩。古代先民独创“以林蓄水、以田引水、以沟导水”的自流灌溉体系,打破“25度山地不宜农耕”的铁律,仅凭天然降水便实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奇迹。
六重严审淬炼遗产成色
此次评选历经市县申报、专家实地踏勘、历史文献考证等六道严苛程序。评审专家指出,紫鹊界梯田的灌溉系统完整保留了古代“察山势、顺水性”的规划理念,其竹枧引水、石板导流等传统技艺至今仍在田间沿用,堪称中国古代山地水利工程的“标准答案”。据《新化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此地已形成“田在云中走,水自林间来”的完整生态链,现存187条灌溉沟渠中,仍有60%沿用宋代构造。
活态传承书写当代价值
春耕时节的紫鹊界,梯田如千面银镜镶嵌山间,瑶族农人赤脚踏犁的场景与两千年前《齐民要术》所载古法一脉相承。这里不仅保存着多类传统稻作品种,更延续着“伐木养林、开沟护田”的生态契约。梯田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较周边高出,凝聚了古人“养林如养田”的可持续智慧。
如今,这片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基因的梯田,以“水利+农业”双遗产身份,成为研究古代生态哲学、水利科技的露天博物馆。其层层水田倒映的不仅是云影天光,更是一个民族与自然共生的千年智慧。
作者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