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4 日至 15 日,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审计)学院 “语润格桑,言筑兴乡” 实践团走进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小中甸镇,面向当地小学师生、政府工作人员及民宿经营者开展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教学、实地调研与精准服务,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乡村振兴夯实语言根基,促进多元文化交融。
7 月 14 日上午,实践团首先来到建塘镇建塘小学,为 50 名一年级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推广课。在 “财会小课堂” 上,实践团成员搬出彩色算盘教具,鲜红的算珠在孩子们手中拨弄,伴随着 “1、2、3” 的朗读声,成员们逐字纠正发音:“‘三’是平舌音,舌尖要抵住上齿背哦。” 随后的 “模拟超市收银” 环节里,孩子们化身小收银员,用普通话报出 “这个本子 5 角,那支笔 1 元”,在情景演练中不仅规范了 “元、角、分” 的发音,还悄悄记下了简单的会计概念。“以前总把‘角’读成‘jiǎo’的第三声,现在知道要读第三声啦!” 一名扎着羊角辫的学生举着模拟纸币,认真地对实践团成员说。
童谣《红山果》的旋律随后在教室响起,实践团成员编排的手势舞让课堂瞬间活跃起来。发 “花(huā)” 时,孩子们双手掌心相对缓缓张开,模仿花瓣绽放;发 “树(shù)” 时,双臂从腰间向上伸展,像树干拔节生长。“‘花’是阴平,声音要又高又平;‘树’是去声,声调要降到底。” 成员们一边示范动作,一边强调发音要领,帮助孩子们在律动中区分平翘舌与前后鼻音。课后,一名学生跑到成员身边,用更标准的发音唱起 “一朵花,一棵树”,眼里闪着自信的光。
在 “错别字猎人” 环节,孩子们化身 “汉字小侦探”,围着黑板上的 “己、已、巳” 辨析。“这个‘已’的竖弯钩出头啦,应该是‘己’!” 一名戴眼镜的学生指着黑板大声说,引来同伴们的掌声。而在 “小小播音员模仿赛” 中,全体学生齐诵《我的家乡在香格里拉》,“香 —— 格 —— 里 —— 拉”,每个字的发音都经过反复矫正,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对家乡的热爱。
当日下午,实践团转向政府部门开展调研。在香格里拉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尼玛介绍:“我们这里少数民族聚居,藏语和方言根基深,普通话全覆盖确实有难度。” 他指着墙上的导游培训名单说,当地通过严格培训持证导游,让他们既能用普通话讲清 “松赞林寺的历史”,又能适时用方言哼一段藏歌,“这种‘基础普通话 + 特色方言’的模式,游客觉得亲切,还能留住文化味儿。” 随机采访中,多位藏民表示 “母语不能丢”,但青年群体大多认同 “学普通话能走得更远”,这一特点为实践团后续精准推普提供了方向。
7 月 15 日,实践团来到小中甸镇,聚焦乡村旅游民宿发展中的普通话需求。小中甸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鲁秋雁在座谈中直言:“旅游业火了,普通话成了‘必需品’。今年我们已组织两次推普活动,就想让藏民能和外地游客顺畅聊天。” 她指着窗外绵延的花海说,每到夏季,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涌入,“客人问‘花海怎么走’,要是答不上来,生意就可能黄了。”
实践团随后走进噶丹赤巴之家民宿,刚上三年级的民宿经营者之子正趴在桌上写作业,看到成员们便主动用普通话打招呼:“哥哥姐姐好,我会说普通话,学校里老师都用普通话讲课。” 他还指着墙上的全家福说,“爸爸妈妈现在接待客人,也都用普通话介绍我们的藏式点心。”
民宿里 72 岁的奶奶则拉着实践团成员的手,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说:“村里组织学普通话,我报名了三次。现在看到客人能说‘你好’,他们走的时候会说‘欢迎再来’。” 说着,她还举起手比划着成员们刚教的 “谢谢” 发音口型。实践团成员趁机教了她 “这边请”“需要帮忙吗” 等服务用语,奶奶学得认真,反复念叨着 “这边请,这边请”。
在小中甸镇的户外拓展区,实践团与民宿经营者开展了 “词语接龙” 游戏,规定必须用普通话交流。“旅游”“游客”“客人”…… 词语在藏民与成员间传递,偶尔有人卡壳,周围便响起善意的提醒,笑声在草原上回荡。活动尾声,实践团与镇干部、民宿代表合影留念,照片里,藏式民居与雪山相映,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因语言相通而绽放的笑容。
据实践团成员介绍,接下来他们将梳理调研数据,与建塘镇、小中甸镇政府共建长效机制,针对民宿从业者设计 “旅游服务普通话手册”,并计划定期开展线上培训。正如实践团指导老师所说:“推广普通话不是替代方言,而是为乡村打开一扇窗,让山里的好风光、好产品,能被更多人看见、听见。”(通讯员:姚鹭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