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迎来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系统性变革。该政策通过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治理、学生课业负担的切实减轻以及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强化等一系列综合举措,正在重塑中国教育的生态格局。政策落地以来,不仅在规范培训和减轻负担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更在打破“教育内卷”、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方面发挥了深远作用。
学校教育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重要转型。在课堂教学方面,多地积极推进教学创新,通过引入精准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环节设计等方式提升课堂效率。一些学校还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有效促进了教学反思与课堂互动质量的提升。
课后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显著进展,绝大多数义务教育学校已建立“5+2”课后服务模式。各地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开设包括艺术、文化、科技等多样化素质教育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监测表明,参与这些特色课后服务的学生在创新素养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教师队伍建设同样迎来新变化。多地推行柔性管理机制,减少教师在非教学事务上的时间消耗。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数字化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智能辅助工具帮助教师定制成长路径,显著缩短能力提升周期。这些措施共同助力教师聚焦教育教学本质,更好地发挥引导与启发作用。
“双减”政策的实施也带动了教育生态的结构性优化。曾经过度扩张的校外培训行业经历深度调整,众多机构积极探索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转型。与此同时,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迎来更多青少年参观学习,社会育人氛围更趋健康多元。
学生发展状况呈现积极变化。多项监测显示,学生的视力健康、心理状态等指标有所改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同步推进,多地尝试构建涵盖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和分析学生成长过程,为实现因材施教和全面育人提供依据。
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国家通过数字教育平台将优质课程资源输送至中西部地区,帮助农村和边远地区学生共享高质量教育。一些学校借助远程技术实现与城市名校同步上课,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教师交流机制的完善也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供了制度保障。
政策推行过程中,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成为一大亮点。许多地区推出家长教育指导课程,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社会资源整合进一步强化,一些数字平台接入数万家文体机构,依据学生兴趣和能力智能推荐实践活动,极大丰富了课后学习选择。
教育治理能力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一些地区建立培训资金监管平台,实现对预收费用的全面管控,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通过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对违规行为实现快速识别与处理,展现出教育治理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的良好转变。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重构育人格局、提升教育品质和推动协同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教育生态持续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更加健康,社会教育观念正向积极转变。未来,仍需持续巩固政策成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从“育分”向“育人”的系统性转变。(郭晶晶 徐雅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