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广东工业大学:学子调研减碳新路径,旦场乡村探索绿美新发展

2025-08-31 16:06:06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7月13日至17日,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星火筑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奔赴茂名市电白区旦场镇,开展了一场以“绿美乡村减碳路径”为主题的深度社会实践。团队聚焦农业碳排放的重点领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通过为期五天的专项调研,足迹遍布基层政府、田间地头与农资市场,旨在解码乡村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密码”,为“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注入青春动能。

 政策引领:解码乡村振兴蓝图,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在旦场镇政府,工作人员魏启昌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并系统阐述了该镇乡村振兴的三大核心发力方向: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他以荣获“广东省特色旅游村”称号的红花村为典范,详细讲述了该村如何突破盐碱地的发展桎梏,成功实现产业转型的辉煌历程。

“过去,这片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作物收成寥寥,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魏启昌介绍道。在镇党委的统筹规划下,红花村依托毗邻中国第一滩的区位优势,确立了以滨海旅游为核心的发展新路。团队随后参观了红花村村史馆,馆内珍藏的历史影像与如今实景的强烈对比,让队员们深受震撼。昔日白花花的盐碱地,如今已是花木繁盛的滨海旅游打卡地,民宿、农家乐、特产店鳞次栉比,村民年人均收入较五年前翻了一番多,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生态治理不仅是改善环境,更是直接驱动产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大引擎。”魏启昌指着村内整洁的街道和繁盛的绿化介绍,语气中充满自豪。

图为队员参观红花村村史馆 梁炜麟供图

田野实践:捕捉农耕智慧,传统经验蕴含减碳科学

 带着从镇政府获得的宏观认知,团队深入旦场镇的农业村落。在平湖村,党支部书记叶锦超向团队分享了该村推广低碳农业的具体落地方案。“我们正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目前全村水稻秸秆还田率已达到80%以上,这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也增强了土地肥力。”叶书记的话语数据翔实,信心十足。

在平湖村的稻田里,队员们有幸目睹并记录了农民进行秸秆覆土还田的全过程。烈日下,经验丰富的农民陈伯一边熟练操作,一边向学生们讲解:“这些秸秆碎渣翻压到土里,下雨时能保墒抗旱,腐烂了就是最好的绿肥,土地更松软,稻子长得更好。比起一把火烧掉冒黑烟,这法子环保十倍都不止!”团队成员认真记录下这项传统且高效的做法。此外,队员们还通过访谈和观察,系统收集了当地多项蕴含减碳智慧的农耕经验:例如,在水稻生长中期通过有技巧地“排水晒田”来有效抑制甲烷菌的活性,从而减少甲烷这种强效温室气体的生成;又如通过水稻与花生、番薯等旱地作物的轮作制度,减少病虫害发生,从而降低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这些看似“土”的办法,其背后恰恰契合了现代农业生态学与土壤学的科学原理。

图为队员与下田回家的村民交流 黄婷婷供图

市场印证:低碳选择成趋势,绿色农资受青睐

 为了从供给侧验证低碳农业的推广现状,团队走访了镇区规模较大的三家农资销售店。在其中一家店铺,店主李强向前来调研的学生们展示了近三年的销售台账变化。“变化非常明显”李强指着一组数据说,“有机肥销量年均增长超过30%,特别是秸秆腐熟肥、生物菌肥这类产品,已经成为很多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的新宠。”

团队成员看到,店内的货架陈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传统化肥与新型有机肥、专用菌肥进行了分区陈列,后者在包装上醒目地标注着“低碳环保”、“改良土壤结构”、“提升作物品质”等卖点,虽然价格略高,但询问和购买的农户越来越多。李老板补充道:“现在不少村民都知道长期用化肥土壤会板结,政府也有宣传和补贴,大家更愿意为长远的地力投资。”这一市场一线的反馈,有力地印证了旦场镇农民正从单纯依赖尿素等化学氮肥,逐渐转向使用有机肥与秸秆专用肥,这一转变直接减少了化肥生产、运输链条中所产生的巨额隐性碳排放。

图为三下乡队员在红花村调研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彭嘉豪供图

青春答卷:理论衔接大地,建言献策助发展

 “过去在课本里读到的碳排放,是一个个抽象的数字和概念;而今天,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农民手上沾着泥土的秸秆,是土壤颜色和质地的真实变化,是店主账本上清晰的销售趋势线。”队员王林在调研笔记中深情地写道。

 五天的沉浸式田野调查,让这支年轻的突击队不仅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更敏锐地捕捉到了当前推进低碳乡村建设中所面临的核心矛盾:尽管减碳技术(如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的生态效益和长期经济效益已被部分人认知,但其短期投入成本较高、见效相对较慢、部分农户操作习惯难以改变等因素,仍是技术大规模推广的现实瓶颈。队员们深知,真正的学问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解决问题。

 目前,团队已对采集的土壤、气体样本及问卷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分析。接下来,他们将运用所学环境科学、生态工程专业知识,结合旦场镇的气候、土壤条件及种植习惯,进行更深入的建模与测算,致力于为旦场镇量身定制一套兼具科学性、经济性与可操作性的稻田甲烷减排优化方案,并形成翔实的调研报告提交给当地政府,用实际行动将论文写在广阔的南粤大地上,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广工智慧的青春力量。

(通讯员 彭楚懿 黎泽佳)


[责任编辑:辛文]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