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地处浙东四明山、天台山脉交汇带,年均气温16.3℃,云雾日达220天,漫射光与酸性黄壤共同构成“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天然环境。北宋景祐年间,雪窦寺住持广闻禅师已写下“曲毫幽而独芳”的咏茶诗。千年之后,这片孕育禅茶的土地,正以2.25万亩奉化曲毫茶园、1510吨年产量、1.24亿元综合产值,将“绿叶子”升级为“金名片”。
一、产业复兴的两次跨越
(一)技艺复活:从“几近失传”到“标准重塑”
1996 年,奉化农技专家方乾勇联合茶农,历经数百次试验,恢复蟠曲毫茶传统制法,首创“杀青—揉捻—炒干做形—提毫—足火”五段工艺,将含水率控制在6%以内,实现“色绿、香高、味醇、形美”八字标准。
(二)组织创新:从“单打独斗”到“五统二自”
2002 年,宁波首家名茶专业合作社——雪窦山茶叶合作社成立,推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监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五统二自”模式,社员132名,辐射10800亩茶园,带动户均年增收10.8万元。
二、尚田样本: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尚田街道是奉化曲毫核心产区,2018 年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拥有奉化曲毫及弥勒白茶两大区域公共品牌。
规模:名优茶种植4000亩,年产优质茶7.5吨; 主体:安岩、南山、山川、印家坑四大茶场,其安岩白茶连续11年夺得“中绿杯”“奉茶杯”金奖; 非遗:印家坑村龙茗凤农场被认定为市级奉化曲毫制作技艺非遗传承基地,传承人张国瑞严格把控12道工序含水率,确保茶叶“滋味醇爽、茶香显露”。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尚田将茶产业纳入富民强镇“首位工程”,计划3年内再扩种曲毫500亩,配套建设智能化摊青车间和数字化溯源系统。
三、科技赋能:数字与生态双轮驱动
数字生产:安岩茶场率先引进4小时可处理100公斤鲜叶的智能化摊青机,解决雨天走水不均难题;全区建成1000亩高标准数字防控示范区,虫情测报、土壤墒情实时回传手机终端。
生态认证:2017 年奉化曲毫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021 年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全品类按绿色食品标准栽培,禁限农药检出率连续五年为零。
四、品牌矩阵:从“曲毫”到“多彩”
在“雪窦山”主品牌下,奉化已开发奉化曲毫、弥勒禅茶、黄金芽、老白茶四大系列20余款单品,品牌价值2.27亿元。通过“茶+文旅”融合,每年举办奉化曲毫开茶节、雪窦山禅茶会,吸引游客3万人次,带动餐饮、民宿收入超500万元。
五、联农共富:一片叶子惠及千家
保底收购: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10%—15%收购社员鲜叶,2023年共支付鲜叶款230万元; 共享车间:财政补助建设6座标准化加工厂房,小农户可按时段租赁,每斤干茶加工成本下降8元; 技能培训:依托“区—镇—村”三级培训体系,年均培训500人次,培养炒茶技师127名、评茶员83名。
2023 年,全区1000余户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4.2万元,比全区农民平均水平高38%。
六、未来图景:打造长三角“高山茶谷”
奉化已编制《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实施“12345”工程:1 个国家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2 万亩良种茶园;3 条茶旅融合示范带(雪窦山禅茶基地、大雷山高山生态茶园基地、尚田葛岙湖生态茶园基地);4 个智慧茶厂;3 亿元综合产值。
通过“品种改良、数字赋能、品牌出海”三大行动,奉化茶产业将在2030年前实现年产1500吨、产值3亿元、茶农人均收入8万元的新跨越,真正把“千年茶乡”建设成长三角最具辨识度的“高山茶谷”。
从唐宋禅茶到现代富民产业,奉化用一片叶子演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千年茶香,正在四明山麓续写新的传奇。 (记者:洪斌 摄影:汪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