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停车位不够,谁来管?”“楼道杂物堆积,清理咋推进?”基层治理中的不少难题,根源往往在于群众参与不足——要么觉得“事不关己”不愿管,要么想参与却找不到门路,最终导致问题久拖不决。本应是“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基层治理,有时变成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独角戏”,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还可能因缺乏群众理解支持,让好政策落不到实处。
群众是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还是社区环境整治,只有让群众主动参与,才能精准摸清需求、避免“拍脑袋”决策;只有调动群众积极性,才能形成“人人出力、人人受益”的良性循环。比如有的社区通过居民议事会,让大家一起商量停车位分配方案,不仅化解了邻里矛盾,还让居民主动维护停车秩序;有的社区组织居民成立志愿巡逻队,既保障了社区安全,又拉近了邻里关系。可现实中,不少基层治理仍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有的社区搞改造前不征求居民意见,结果建好的设施不符合实际需求;有的政策宣传只靠贴通知,群众不了解、不认可,执行起来处处受阻。
要强化意识引导,让群众“想参与”。基层干部要转变工作思路,多走家串户和群众拉家常,用身边的案例告诉大家“参与治理能带来啥好处”——比如参与议事能让小区环境变好,加入志愿队能认识更多邻居。还可以通过社区公告栏、居民微信群,定期分享群众参与治理的成功案例,比如“张阿姨提议增设休闲椅,现在大家散步有地方坐了”,用看得见的变化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打破“事不关己”的思维定式。
要搭建便捷渠道,让群众“好参与”。要简化参与流程,比如在社区设立“每周议事日”,不用复杂报名,居民随时能来提意见;在微信群里明确“意见反馈24小时内有回应”,让群众知道“说的话有人听”。针对老年人等不擅长线上交流的群体,可在社区服务中心设专门接待岗,由工作人员记录诉求并及时反馈。同时,多开展小型、灵活的参与活动,比如组织居民一起清理楼道杂物、给小区绿植浇水,让群众在小事中感受参与的价值,逐步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
要健全长效机制,让群众“能持续参与”。建立“意见处理闭环机制”,群众提的意见要登记在册,处理进度定期公示,处理结果及时反馈,让群众看到参与的实效。还可以组建固定的居民议事会、志愿队等组织,明确成员职责和活动频次,比如议事会每月讨论一个社区难题,志愿队每周开展一次服务,让群众参与从“临时响应”变成“常态行动”。对积极参与的群众,可给予适当奖励,比如在社区公告栏表扬、优先参与社区活动等,进一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基层治理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基层治理强不强,群众参与是关键。当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基层治理才能汇聚起更多力量,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小事”,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栗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