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至7月15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乡·遇基层服务团”深入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大梨园村,开展为期十二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积极协助当地村民进行农事活动。
在实地调研中,团队成员观察到,随着时代的演进及当地经济水平的局限,该地区面临严重的劳动力流失问题,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迁往城市工作。该地区实际耕作面积广阔,但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于同期其他村落,常住人口主要由中老年人和留守儿童构成,仅有少数青壮年以农业为生。这些现象对大梨园村村民的日常农事活动及经济发展构成了显著的障碍。因此,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乡·遇基层服务团”在实践活动中专注于解决这些关键问题,通过参与农事活动,努力缓解当地居民的压力。
在亲身参与农事劳动和深入调研后,“乡·遇基层服务团”的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劳动力的短缺不仅加重了田间劳动的负担,而且严重限制了农产品的顺畅销售。面对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劳动力和优质农产品难以走出山区的困境,团队决定利用自身的资源,将“助农事”扩展至“促销售”。他们充分利用前期的积累,白天在田间地头参与劳动,深入了解板栗、苹果等特色农产品的生长特性、环境优势和传统加工工艺;晚上则进行研讨,分析出产品滞销、信息闭塞、销售渠道单一等核心问题。在精准识别问题后,团队迅速将网络平台作为破局关键。成员们纷纷走进当地农户的直播间,或是在劳作间隙的田间地头架起手机,化身接地气的“田野主播”。镜头前,他们褪去象牙塔学子的青涩,成了当地农产品的热忱代言人:一边轻抚茁壮成长的庄稼,一边向网友展示背后的青山绿水与村民们的辛勤身影。他们摒弃生硬的推销模式,转而用亲身体验讲述鲜活的“乡土故事”——讲述老农年复一年与土地的相守,讲述这片沃土赋予作物的独特风味,讲述每一份农产品里凝结的汗水与期盼。线上渠道的打通有效缓解了销售难题,也为留守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希望。
除了助力产销对接,团队成员还在农闲时主动行动:帮村民粉刷清理文化墙,让乡村颜值更亮眼;修复破损的基础设施,让生活更便利。考虑到大梨园村老人们对政策信息的获取需求,他们还专门组织了政策宣传活动,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宣传卫生健康知识等与老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耐心解答大家的疑问,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清楚了解惠民政策,切实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本次实践活动不仅有效缓解了大梨园村农产品的销售压力,为留守村民带来了实际收益,更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国情乡情的理解,提升了服务基层的能力。“乡·遇基层服务团”用行动证明,青年学子扎根乡土、学以致用,是助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的探索为当地开辟了可持续的助农新路径,也激励着更多青年投身乡村建设的广阔天地。(供稿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乡·遇基层服务团 文字丨万玉良 图片丨万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