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从“刺头”到共建者:格西村布琼的零利润澡堂与乡村振兴实践

2025-07-31 16:55:41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格西村夏夜,新落成的澡堂亮着温暖的灯光,氤氲的水汽里传来村民舒心的谈笑。这座海拔3500米的高原村庄,位于西藏山南市三安曲林乡,全村238户人家世代以农牧业为生。谁能想到,让村民告别“洗澡难”的暖心工程,竟出自村里那位曾被贴上“刺头”标签的大学生老板布琼之手?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几乎是“零利润”完成的。从直言不讳的“刺头”,到惠民工程的暖心匠人,布琼的转变,映照着格西村在乡村振兴路上对人才、对发展的新思考。山南烟草驻村工作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布琼的能量,不该只用来‘挑刺’,更要引导他去‘做大蛋糕’。”

在格西村,布琼的名字一度与爱挑刺”“不听话挂钩。这个曾在大城市闯荡的返乡大学生,总爱在村民大会上直言不讳:“路修得不够宽,以后农机咋进?”“专项资金发下去就完事了?不如搞点产业!”

新一批驻村工作队看到的却是另一种能量。一次走访中,布琼拽着驻村第一书记钻进村里的小作坊:“这是吾金顿珠的土蜂蜜,纯天然却卖不出价;那是白玛措姆的藏被工坊,买了20多万的新设备,可订单寥寥……”他如数家珍,眼里闪着光。

我说话冲,是因为着急!布琼搓着手解释,“村里有好东西,缺的是把它们做大的路子。”工作队恍然大悟:这个“刺头”的本质,是一个未被激活的“资源链接者”。

布琼的家虽然居住条件简陋,却主动为村里解决了公共澡堂的难题

当驻村工作队计划在村委会修建惠民澡堂时,布琼主动请缨:“我来干,不赚钱!”

精打细算的智慧用专业谈判与高标准的“反向节约”。当强基惠民3万元澡堂预算遭遇施工方4.5万元简易版报价时,布琼的选择出人意料——他不仅坚持高标准建设,还主动增设挡雨玻璃棚、晾衣架等规划外设施。为平衡成本,他驱车200公里到山南市建材市场,一家家比对瓷砖厚度、热水器能效,最终以谈判价采购到优质材料。“他砍价时像会计,付工钱时像慈善家。”村民调侃道——原来布琼给参与建设的本村工人开出了高于市场20%的工资。

亲力亲为的汗水盛夏的高原,烈日灼人,紫外线将布琼的皮肤晒得黝黑发亮。他蹲在澡堂施工现场,亲自调试水管接口,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在干燥的土路上砸出一个个小坑。村民劝他歇一歇,他抹了把汗笑道:“早一天完工,大伙儿就能早一天用上热水澡!”村民扎西摇头:这娃倔得像牦牛,但实诚!

澡堂启用那天,当68岁的分散供养户曲珍老奶奶摸着防滑扶手泪目:“这辈子第一次在家门口洗上热水澡。”而布琼蹲在角落,听着满屋笑声,偷偷红了眼眶。

澡堂建成后的内部实景图,展示出完整的功能分区,满足村民洗浴需求

澡堂的暖心成效让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看到了更大可能。一次深夜长谈中,村主任格桑朗杰将规划图在藏式茶几上徐徐展开:“下一步是高原大棚,种反季藏药和果蔬,同时以示范大棚为核心,将技术和经验辐射到村民庭院,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形成‘大棚带庭院’的发展格局。你愿牵头吗?”

布琼猛地坐直:“早该干了!我认识农科院的专家,技术我来对接!”他连夜列出计划:大棚顶部装光伏板,底下种羊肚菌,连灌溉系统都设计了节水方案。

赋能“小能人”:驻村工作队做足产业调研,充分了解格西村养蜂能手吾金顿珠的发展需求,技术培训和销路拓展,希望小产业闯出大市场

但他的折腾远不止于此。布琼深知,乡村振兴不能只靠单点突破,而要激活更多“小能人”。他蹲在吾金顿珠的蜂蜜作坊里,手把手设计出融合高原藏族特色的蜜罐标签;在山南物交会、斗玉洛巴文化节的人潮中,他支起展台当起“推销员”,用流利的普通话向游客讲述高原蜂蜜的故事。“下一步要带他们学直播!”他指着手机里收藏的农产品电商教程说。而对于白玛措姆的藏被工坊,他跑遍县里部门协助办理合作社执照,更以市场眼光建议:“手工藏被定价不能只算成本,要把文化溢价算进去!”

以前觉得他光会挑毛病,现在才懂他是真想把大伙儿拽上车。吾金顿珠搅着蜂蜜罐,笑得腼腆。

“他的价值不仅是实干,更是把外界资源‘翻译’成村里人听得懂的话。”驻村工作队感慨。从高原大棚到蜂蜜作坊,从藏被工坊到未来的电商直播,布琼正将一个个分散的火种,串联成格西村产业振兴的燎原之势。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曾经被视为“刺头”的年轻人,正以返乡创业者的身份完成从大学生到“新农人”的华丽蜕变,把青春写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他们带着城市里积累的知识与视野回到乡村,却在初期因理念冲突、经验不足而屡屡碰壁。但乡村的包容性恰恰在于——它用“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温暖怀抱,允许这些年轻人试错,更珍视这些“不安分”的灵魂带来的变革火花。

正如格西村所属的三安曲林乡乡长王金风所说:乡村振兴需要的不只是听话的人,更需要敢闯敢干的刺头。你们带回的新思想、新技术,正是乡村破茧成蝶的关键。乡政府会做你们的后盾,让格格不入变成破旧立新

格西村的创业图景中,布琼只是众多追梦者的一个缩影。如今,这片热土上正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创业者:有将传统商铺升级为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新业态,有专注于高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实践者,更有像布琼这样探索高原农业创新模式的先行者。“看到措姆在米林市打造的白肉灵芝产业,我深受启发。”布琼指着村委会墙上的规划图说,“格西村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以高原大棚为核心,发展反季藏药种植,带动庭院经济,形成独特的产业生态。”

返乡创业者布琼,藏族,1991年出生,2011年毕业于西藏大学政法系

棱角不必磨平,只要朝向共同的目标。山南烟草驻村第一书记的这句话,在布琼的笔记本扉页上格外醒目。布琼轻抚着刚完成的大棚设计图,当触碰到温控系统的精密构造时,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现在,我才算真正回家了。”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个又一个年轻人正在实现从“回得来”到“留得住”,最终“干得好”的美丽蜕变。他们的故事,正在编织成格西村最动人的新时代画卷。

格西村的澡堂,洗去尘埃,也洗刷着偏见的标签。从“零利润”的暖心匠人,到高原大棚的破局者,布琼的蜕变揭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硬道理:真正的能人往往带着“刺”,而基层的智慧,在于把荆棘编成共富的花环。当更多“布琼”被信任、被赋能,格西村的产业新芽,终将在包容的土壤里长成森林。

作者:许海洋(山南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第十四批驻格西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兼队长)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