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在焦作市小董乡磨庄村,河南理工大学赴焦作小董乡磨庄村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采访了2020年考入清华大学的党祖政,他笑着用家乡话和普通话交替讲述了“午饭”在全国各地的不同叫法。服务队深入该村访谈,村民们关于推普的见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说方言不会不好意思,反而是展示咱焦作特色的好机会!”面对服务队的访谈,党祖政侃侃而谈。这位从磨庄村走出的清华学子,对语言有自己的理解。他坦言,当前推普的难点在于中老年群体,“他们学习意愿相对弱,但在电商带货、文旅这些关键场合,要想让咱的‘四股弦’等非遗‘走出去’,普通话是‘硬通货’。” 他强调,推普不能“一刀切”,要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文化价值间找到平衡点,“方言里藏着古汉语的秘密,是文化研究的宝库。”他建议,推广工作需精准对接政府资源,营造长效语言环境。
图为团队与党祖政进行访谈
党祖政的见解,在磨庄村不同村民身上找到了生动注脚。
“老观念”遇上“新商机”:老干部刘娥起初觉得“学普通话是年轻人的事”,但看到同村人用普通话直播卖特产真能卖出钱,想法变了:“现在得行动起来了!”普通话成为连接市场、撬动收入的杠杆。
图为团队与村干部刘娥进行访谈
课堂里的“语言桥梁”:村小学的语文老师在实践中找到了妙招:将普通话与方言对比。“比如‘吃饭’,我们会告诉孩子们,焦作说‘吃饭’,广东却叫‘食饭’。” 这种对比教学,既让孩子们掌握了标准用语,也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激发了学习兴趣。
图为团队与村小学语文老师进行访谈
“乡音”与“国音”的协奏:党祖政和服务队共同认识到,推普绝非追求“标准话”的形式主义,而是要让普通话像水、电、路一样,成为乡村发展的“基础设施”。让普通话深度融入本地的种植、电商、文旅等产业,并与像党祖政这样心系家乡的人才结合,就能释放出强大的振兴动能——打破信息壁垒,吸引资源回流,让磨庄村的优质产品和文化资源更顺畅地“走出去”。
图为团队合影
从清华学子对语言文化价值的深邃思考,到普通村民因“直播带货”产生的学习动力,再到课堂里连接古今的语言教学,磨庄村的推普实践清晰地描绘出一条路径: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抹去乡音的底色,而是要在“乡音”与“国音”之间架起一座四通八达的“声”桥。这座桥,让乡村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让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顺畅涌入,正稳稳托起乡亲们奔向更美好生活的共同梦想。推普,正实实在在地为乡村振兴铺设着“听得见”的发展通途。(作者:河南理工大学 刘翔 耿子琛 程心语 陈娇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