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一片贯通古今的叶子,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赣鄱茶文化的发展,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先进理念,推动茶产业双创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梦。7月1日至5日,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茶香寻迹·绿芽兴农”实践队深入浮梁县,开展大思政实践活动。师生们以茶为媒,循迹茶马古道,探访红色遗迹,解码茶文化传承的“根”与“魂”。
寻茶脉:红色古道映初心,千年茶香续薪火
在茶宝山苍翠的群峰间,实践队沿着斑驳的石阶拾级而上,驻足于历经沧桑的汪氏祠堂与茶马古道前。这里的一砖一石都镌刻着“以诚立商、以勇报国”的精神遗产;转赴西湖乡,“一代茶王”汪宗潜雕像矗立其间,通过其史料与《茶事志》的记载,这位清代茶商创新茶叶工艺、开拓万里茶路的故事跃然眼前,队员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传承“不守旧”的创新基因与“敢破敢立”的开拓精神;一座栩栩如生的“采茶女”雕塑映入眼帘。采茶女身姿翩然,指尖仿佛仍沾着露水与茶香,将茶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美学凝固成永恒。当地文化站负责人介绍,这座雕塑承载着“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乡村振兴梦想。队员们凝视雕塑,在石像斑驳细节中,读懂了茶文化传承中“匠心”与“劳韵”的深刻内涵。
历史与现实的交响在此共鸣,从古道商魂到雕塑匠心,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与茶农的匠心交织,看到的不仅是茶文化的活态传承,更是青年一代应当接续的精神火炬。茶文化的传承既要守住精益求精的匠心,也要弘扬脚踏实地的精神,方能续写茶脉新篇。
落实地:深扎基层访茶农,政校融合探新路
从历史回归现实,实践队将目光投向茶乡的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队员们走进茶宝山党群服务中心,与当地干部深入交流。茶宝山王双阳书记详细介绍了高山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强调通过“政府+高校+社会”的联动模式,产校结合推动数字赋能茶产业升级;结合当地丰富革命文化,提出“古色·红色·绿色”三色理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同时深入基层茶农生活,在西湖乡西湾村走访茶农、分发问卷,实地调研茶旅融合的实践成效。茶农们坦言,近年来“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模式正在逐步成熟,不仅拓宽了茶叶销路,还带动了乡村旅游,改善了乡村面貌。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产业融合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民生工程——茶农的笑脸,正是乡村振兴最真实的答卷。
向未来:青春聚力绘蓝图,茶香万里启新程
在这次知行合一的实践调研活动中,让队员们既触摸到历史的厚度,也看到了文旅结合的卓越成效。在西湖乡,茶旅融合的探索为生态经济开辟新路;在茶宝山,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传统茶产业发展赋能;在西溪村,茶光互补基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让土地“发电+产茶”双重创收,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茶产业的振兴绝非孤军奋战。从茶农的辛勤耕耘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从高校的技术赋能到社会的广泛参与,多方合力方能绘就惠民好“钱”景。而作为新时代青年,更需以创新思维活化传统,以实干精神扎根基层,让茶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让乡村振兴在融合中迈向共富。
续茶脉薪火,需守匠心之根;谋产业振兴,当走融合之路。这场跨越古今的茶乡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次青春宣誓——艺职大学子将以专业之力与时代同行,以茶为媒,探寻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平衡点,书写新时代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茶香悠远,步履不停,这片叶子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