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中大地的一个普通村庄里,有这样一对夫妻——彭盛肴和李其玉,他们用二十余年的坚守与拼搏,诠释了什么是“人穷志不短”,什么是“家和万事兴”。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从借钱供儿女读书到如今的儿孙满堂,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书写了一段平凡却动人的自强故事。
自食其力,笑对人生:身残志更坚
1998年,彭盛肴在劳作时不慎被锯木机割去半边手掌,落下三级残疾。村里提出将他家列为困难户,他却坚定拒绝:“我现在一样能干活,比我困难的人更多!”失去右手功能的他,没有向命运低头。99年,夫妻俩咬牙进入洗煤厂打工,靠微薄收入和借债供儿女读书。儿子读专科时曾因家庭困难买不起手机,不得不放弃当选上的班长职务;大学时虽被评为贫困生,却主动让出资助名额:“留给更需要的人。”
“再难也不伸手,靠自己更踏实!”——这是彭盛肴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夫妻俩开垦村民荒田,种植7亩菜地、5亩稻田,养鸡鸭牛羊,还经营5亩鱼塘。插秧时,他单手捆苗,妻子弯腰播种;收割季,老两口请机器帮忙,精打细算每一分收入。这份硬气,让乡邻们由衷敬佩。
夫妻同心,共担风雨:家暖爱长流
1986年结婚至今,李其玉始终是丈夫最坚实的后盾。当彭盛肴伤残后,她默默扛起更多农活;在洗煤厂打工时,两人总带着满身煤灰相视而笑;为凑学费,她曾多次回娘家求助…… “别人家是男人顶梁柱,我家是两人一起扛。”李其玉笑着说。农忙时,天未亮她就下地摘菜;农闲时,她步行几公里卖鸡蛋,一分一厘攒出儿女的学费。这对夫妻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婚姻最美的模样,是风雨同舟的手足情深。
家风传承,自立自强:精神永续传
父母的坚韧,早已融入儿女的血脉。儿子专科毕业后在长沙打拼,结婚时坚决不让父母操心,白手起家到如今买房买车;女儿在娄底幼儿园勤恳工作,用心经营自己的小家庭。更让老两口骄傲的是,孙辈们个个懂事——长沙就读小学的孙子不仅成绩优异,更是主动分担家务。“爸妈教我们,想要什么就自己挣。”儿子的话道出了这个家的精神内核。如今,儿女们常回村帮父母干农活,但彭盛肴总摆手:“你们过得好,就是最大的孝顺。”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彭盛肴一家像一株倔强的稻穗——根扎泥土,向阳而生。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实的坚持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以及刻进骨子里的那份尊严。
这样的家庭,值得被看见,更值得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