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门户网

“高沙故事”作品选载①高沙镇

2025-09-11 22:21:10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文/姜贻斌

编者按:高沙镇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邵阳市西部,距县城13公里,为洞口县南大门,素有“小南京”之称。总人口13.8万,是湖南省总人口最多的建制镇,先后被评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镇”、国家建设部“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示范镇”、“湖南省二十强乡镇”、全国重点(中心)镇、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湖南省中心镇、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排湖南省第一位)、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建制镇、湖南省特色旅游小镇。

高沙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秦汉时期便已建街,唐宋时称高沙市,明清时达到鼎盛,并一直繁荣至今,拥有超过1300年的历史。高沙镇地处雪峰山麓蓼水河冲积平原之上。古时蓼水河溢洪改道,在去雪峰山北向8公里处地势趋于平缓,四野开阔,泥砂堆积,地势增高,山环水抱,形成天然形胜之区,物产丰富,因此得名“高沙”。高沙镇历史上曾是武冈州乃至宝庆府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重镇。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辛亥革命改元,武冈设州同驻高沙曰分州衙门,管辖今洞口县全境。清道光25年(1845年),又设千总驻军于此,使得高沙成为重要的行政中心。民国时期在此设区,1952年划归洞口县管辖。

高沙镇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如高沙古商城、曾氏宗祠、袁氏宗祠、云峰塔、观澜书院等,其中曾氏宗祠(高沙文史博物馆)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迹见证了高沙镇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此外,高沙镇还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美丽的传说,如高沙八景和石堰八景,这些景观与古迹相得益彰,使得高沙镇的人文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高沙镇的传统手工业包括瓦罐制作、木雕石刻、高沙土布等,这些都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高沙镇还保留着三月三、天贶节、中元节、七月半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敬散姜茶、“洗三”等民间风俗。民间文艺迎故事、舞龙灯、赛龙舟、木偶戏、说书、渔鼓、祁剧闻名遐迩。高沙九池塘的魔芋豆腐、朱家庄的豆腐、樾荫亭的豆芽菜、连江垄的米花、碎口桥的糖、仙鸡窑的瓦罐、茶铺的柑子、南水村的鱼以及高沙豆腐渣、高沙酸辣凉拌米豆腐、油炸糯米粑粑等民俗特产堪称一绝。编者每次出差高沙,都会亲自体验这些独特的文化和美食。

如今的高沙镇形成铁路(距洞口高铁站17公里)、机场(距武冈机场仅30分钟车程)、公路立体交通网络,有13处文保单位及49项非遗项目,建有湖南省首家民间博物馆。经济层面,构建起柑桔、罗汉果等六大农业支柱产业,年产值超7亿元的为百水泥厂引领工业发展,邵阳首条乡镇商业步行街辐射周边40万人口。

高沙文联竭力宣传高沙,已在公众号发表《高沙故事》40余篇,本网今起选编刊发,以飨读者。

我出生在洞口县高沙镇,那是我母亲的家乡。高沙镇很大,也很繁荣,旧时有“小南京”之称,商贾云集,店铺繁多。其实,原本是没有洞口县的,它是于1952年从武冈县划分出来的。

22560516379735016_92.png

我出生的详细地点叫黄家码头。听人说,那里以前极闹热,许多大小船只日夜在蓼水河上来来往往,白帆点点,一幅繁忙的景象。到河里游水的人,像下饺子般在水中嬉闹,时而,还能够从水里抓出一条水淋淋的鱼来。当然,后来便看不到这种闹热的景象了,这种景象,似乎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它只能从老人们的嘴里缓缓叙述出来,才让这些记忆得以延续。这条河流曾经污染多年,竟然锈斑一片,很像老人斑。现在,渐渐地清澈了一点。往日的码头呢,已经看不到了,水运早已结束了它的使命。现在重砌的码头,只不过是把旧时的印记留住罢了,却已了无过去的韵味跟闹热。

22441142894594890_92.png

《黄家码头》曾纪茂绘画

这些年,我们兄弟每年除了到祖坟挂青,然后,便要到高沙镇停留半日,因为这是我的兄长们生活的地方,也是我的出生之地。幸运的是,我出生的房子还在,只是木屋早已改为砖屋了。几年前,我表弟把它卖掉了,在几十米远的地方重新砌屋。我每次都要到这间老屋门前拍个照,留下一点记忆。

多年前,也就是我们兄弟跟随父母去原居地时,回到高沙镇,一行人在街上闲走时,突然,我母亲指着坐在街边洗衣服的老妇人,悄悄地对我说,哎,你就是她接生的嘞,她叫罗婶。顿时,我呆呆地望着罗婶,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竟然没有上前去跟她打个招呼,便默默地走开了。至今,我还感到极其愧疚,当时,竟然没有对接生的老人道个谢。这是因为,我不敢看罗婶那张苍皱的脸,也是因为,我不敢看曾经接生过许多婴儿的双手。那双手干枯、瘦小。我不明白的是,许多婴儿的鲜血,居然也没有让它能够鲜润一些。

22445438351940094_92.png

高沙古镇寿星刘长焱摄影

我曾经由我的亲戚领着我,把以前的高沙镇走了一遍,包括那些歪歪斜斜的木板屋,那些有点破碎的石板街,还有神奇的“十八毛弯”,看得我真是热血沸腾,这就是我的出生之地。所谓的“十八毛弯”,我是体验过的。它有几条路向不同的方向延伸而去。无论我朝着哪条小路走出去,走着走着,竟然又走回了原地。我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也并没有去深究,就让它在我脑壳里神秘地存在着。现在,高沙镇的旧貌已经看不到了,包括那条古老风雨桥,它们都在哗哗的拆迁声中消失了。尽管它们现在面貌一新,我总觉得,它竟是那样的不真实,它已经没有了历史的印记,也不能勾起人们的回忆,让人感叹不已。

22454870151576737_92.png

高沙十八毛湾(巷弄群)(网上图片)

当年,我全家都栖身在外公家里。外公是开药铺的,铺名叫福源堂,其名声很大,后来,它当然就不存在了。我没有我外公外婆以及舅舅的印象了,他们去世很早,病亡或意外死去。其实,即使见过他们,还在襁褓中的我,哪有印象呢?我只见过我的舅母,这位有趣的老人,除了在家烧香拜菩萨拜祖宗,便是跟街坊打纸牌或麻将。听说,她还有点发输疯,这很有味道。舅母身板结实,对我们这些晚辈亲切和蔼,看到我们来了,一边打牌,一边对我表弟他们大叫:“快煮饭,快煮饭”。她只对我父亲很有意见。据说,当年我舅母企图让我表姐跟我大哥结亲,这个提议,却被我父亲一口拒绝。父亲说,那怎么可以呢?因此,这个意见竟然持续了多年。尽管我父亲有时去看她,一口一声叫她嫂嫂,而这个嫂嫂,对于她妹郎的态度却不冷不热。现在,两位老人已先后去世,想必那个亲人间的意见,也随之消失了吧?

22463834928726952_92.png

高沙老街雷雯辉摄影

至于我的两个兄长,曾经在高沙镇生活过多年。他们对于小镇的记忆是比较深刻的,当然,还包括那些街坊,那条清澈的河流,那个黄家码头。记得前年,我们兄弟到小镇上看表弟一家,我母亲过去的闺蜜坐在街边上,她八十多岁了,戴副眼镜,居然一眼就认出了我的二哥,甚至,还叫出了他的名字。这是多少年了,起码有六十多年了。老人对我说,当年,你二哥只有五六岁,蛮调皮的嘞,每天在街上跑来跑去,叫叫喊喊。记得那年涨大水,洪水涌到街上了,起码有半个人高,他吓得爬到房顶上去了。说罢,一只手指着某间屋顶,眼睛便眯眯地笑了起来。我们都笑起来。我二哥笑得尤其可爱,似乎又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其实,我出生后,仅仅在高沙镇生活了九个月,便跟随父母去了另一个地方,终于离开了我的出生之地。我晓得,高沙镇终究留下了我的哭声笑声,当然,还留下了我的尿骚气。

22473149415538913_92.png

作者简介:姜贻斌,湖南洞口县高沙人,著名作家,文创一级,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当过知青、矿工、教师、编辑。著有长篇小说《左邻右舍》《酒歌》《火鲤鱼》。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窑祭》《白雨》《肇事者》《追星家族》《黑夜》《你会不会出事》等多种。

[责任编辑:袁通杰]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