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续月姣)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罗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罗咳……”井冈山烽火岁月里,战士们以粗粝红米果腹,借南瓜暖胃,将匮乏粮食化为奋进力量。这碗粗茶淡饭,是先辈应对困境的生存智慧,更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见证,诉说着以朴素为美、节俭为荣的传承。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当“过紧日子”成为党政机关治理的“热词”,其背后是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的历史回响,更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将“带头过紧日子”写入党政机关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不仅是对艰苦奋斗政治本色的坚守,更是以“刀刃向内”的自觉,为民生福祉“松绑”、为高质量发展“蓄力”的抉择。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本质是对“两个务必”优良传统的当代践行。压缩“三公”经费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带着“为民温度”流向民生领域。让脱贫攻坚中基层干部省下的每笔办公经费化作山村学校的课桌板凳,让疫情防控时行政开支的“减法” 换来医疗物资的“加法”,便知“紧日子”里藏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的政治立场。这种“紧”是对形式主义、奢靡之风的刚性约束,更是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取“群众过好日子”的执政逻辑。
党政机关的“紧”,不是简单的“节流”,而是以“紧”为契机倒逼治理能力升级。通过“节约一张纸”、“跨部门共享”破解“闲置浪费”的顽疾;通过公务用车“云调度”节省的成本反哺社区养老服务。看似“勒紧腰带”的一件件小事,实则是用“紧”的压力激活治理的“巧”劲,印证了“紧日子”能催生出资源配置的 “最优解”,让“好钢用在刀刃上”从理念变为实践。
当党员干部带头拒绝“豪华会议”、“精致接待”,当办公场所的“长明灯”、“白昼灯”被智能开关取代,当“光盘行动”从倡议变为机关食堂的常态,这种“紧”的示范效应便会转化为社会共识的 “公约数”。延安时期“一粒米、一寸布”的节俭精神,曾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今天党政机关对“紧日子”的坚守,同样能让 “以俭为荣、以奢为耻”成为时代风尚。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刚性执行,制度层面的“紧箍咒”正转化为作风建设的“新常态”,让“紧日子”成为检验党性修养的“镜子”、密切干群关系的“纽带”。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治国理政的价值坚守。要求我们以“紧”的清醒守住“公”的底线,以“紧”的智慧提升“治”的效能,以“紧”的担当答好“人民至上”的时代考卷。让“紧日子”成为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在“精打细算”中涵养正气,在“锱铢必较”里筑牢根基,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续月姣 单位:陕西省吴堡县郭家沟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