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红林村刚完成再生稻的统一收割,田野间处处是丰收后的宁静。漫步村中,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崭新景象:新硬化的院坝干净整洁,“微菜园”里生机盎然,曾经散养的鸡鸭如今被集中安置在棚舍中,不时传出清脆的啼鸣。
作为东兴区第二批农村面貌改善示范点,这个村庄正经历一场从人居环境到生活品质的深刻变革,稳步将“一时美”转化为“长久兴”。
01
村庄“净齐美”,宜居底色全面铺就

走进糖房湾大院和门家大院,硬化水泥道路、干净的院坝、美观的农舍以及生机盎然的“微菜园”随处可见。红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石廷洪介绍,村里从2024年11月开始以“六净六顺”标准开展农村面貌改善行动,聚焦院坝、道路、厨房、厕所等村民生活的关键区域,不仅清理了卫生死角,更合理规划了生活区、种植区和养殖区,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也更为便利有序。

在院落整治上,村民们积极配合将散养家禽迁入畜禽棚舍,主动清理院坝杂物,并用竹篱笆规整“微菜园”。厨房、厕所也完成了改造升级——瓷砖贴墙的厨房告别“烟熏火燎”,水冲式厕所取代“旱厕异味”,村民生活环境大幅提升。
道路畅通则为“宜居”加码。面貌改善前,红林村到六公里外的椑木镇,村民靠步行要走一个多小时;如今,产业道路贯穿全村,“小黄车”(黄色农村客运车)每天清晨进村,只需四五元车费、十几分钟车程,就能直达镇上。“路修好了,我们赶场卖菜这些都方便了好多!”村民杨贤英笑着说。

截止目前,红林村已完成全部改造任务,共计整治水沟9654平方米、院坝4070平方米,修建便民路3151平方米、公路6975平方米,新建化粪池63个,完成室内地坪硬化326平方米,搭设畜禽棚380个,交出了一份扎实的面改答卷。
02
以“共建机制”守成果,
村民成乡村管家
为确保改造成果长效持久,红林村建立了一套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和推行积分制,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去年三月,红林村推行“院落长”制度,通过选举和村民自荐,为院落选配了负责人。前货车司机李童军当选院落长后,生活轨迹也随之变化——每天在村里走访,时刻关注、监督卫生环境。“能帮点啥就帮点啥,”李童军朴实地说,“看到不整洁的地方我就顺手收拾一下,再提醒村民注意保持,时间久了,大家都养成了好习惯。”村民对于乡村卫生环境的治理,也从最初的不习惯和不理解,到如今的纷纷支持和主动维护。

行走在红林村,整洁的环境令人印象深刻。石廷洪介绍:“村里设置了16处公共定点垃圾桶,并引导每户村民在家中设置专属垃圾收纳点,从源头做好分类与收纳。”更关键的是,村务微信群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哪里需要清理垃圾,村民在群里发一条消息,环卫车很快就会到位。“上周我家垃圾桶满了,在群里说了一声,十多分钟车就来了。”王大婶对这种“随时说、马上办”的效率赞不绝口。
03
“果园+文旅”双向走,
面改成果助增收
“面改改的是环境,最终要落到‘让村民有钱赚’上来。”石廷洪表示,在红林村的规划里,“环境美”与“产业兴”始终相辅相成。依托面改后整洁的村容、畅通的产业路,村里以“果树种植”为基础,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红林村地处浅丘,土壤肥沃,村里规划建设了桃李果园种植基地,并将产业路与果园串联。“我们果园有300余亩,种了70亩五月香甜脆桃和230亩蜂糖李、凤凰李,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也发展游客采摘模式。”基地负责人向陆华介绍。果园也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果园实行“专合社+农户入股分红”模式,积极吸纳周边农户参与种植、管理和采摘工作,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每到采摘季,不少游客循着红林村的口碑而来,不仅让果园产值突破100万元,也带动了餐饮、垂钓等相关产业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上“旅游钱”。这正是红林村以“面改”为基、走“农旅融合”路的生动实践——人居环境的改善与文旅产业的发展同频共振,既让更多人感受到村的魅力,也让村民实实在在共享着产业发展的红利。
傍晚的红林村,“小黄车”载着晚归的村民驶过整洁村道,院坝里传来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远处的果园正静静酝酿着来年的生机。随着“奋战一百天,干干净净迎新年”行动的深入推进,红林村正以崭新面貌迎接新开始。这个村庄的实践生动证明: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面子”光鲜,更要“里子”厚实。当良好环境与兴旺产业相互促进、有效治理与村民参与相得益彰,乡村振兴便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脚下这片土地正在生长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