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南苍茫的群山中,宁都静卧其间,千年文脉与红色精神于此交融。这里被誉为“客家祖地、文乡诗国、苏区摇篮、赣南粮仓、赣江源头”,每一处山水都承载着历史,每一种物产都凝结着文化的记忆。而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宁都县政协委员,执着于重振家乡荣光的行动者——熊北三。作为2025年江西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的学员,他不仅是一名农产品的推广者,更是一位以实业助振兴、以文化续传承的乡村守护人。
他与茶的缘分,源于对宁都农业品牌长期的深耕与洞察。在多年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他偶然获悉一个几乎被时间湮没的名字:林岕茶。这是一款有着380年进贡历史的地方名茶,却在百余年前因战乱与产业变迁逐渐退出市场,最终沦为方志中的几行记载。很多人听过,却无人真正见过、品过。但他没有止步于感慨。他意识到,复兴林岕茶,不仅是恢复一个传统商品,更是找回宁都茶史中失落的历史,是为这片土地重建文化自信与产业话语权的重要契机。
接续百年茶脉,唤醒土地的记忆
茶叶,是宁都的传统支柱产业。全县曾有茶园五万亩,规模居赣南前列,茶农世代沿袭制茶技艺,茶香漫山,曾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茶业因效益微弱而被许多人放弃。茶园荒芜、工艺断层、品牌没落,成了当前的真实写照。熊北三深知,没有传承的产业振兴如同无根之木。于是他开始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行动:走访老人、查阅县志、搜寻古法工艺的蛛丝马迹,甚至联合专家尝试复原林岕茶的传统制作流程。
他告诉我们,“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老方法,而是理解其背后的山水灵性与人文精神。”每一片茶叶,不仅需依托适宜的海拔、土壤与气候,更需融入一整套地域特有的农作知识与手工技艺。他组织老师傅带领青年学徒,举办培训、重建标准,让传统制茶技艺重新回到当代实践。他坚信,只有在延续中发展,才能让宁都茶走出历史,活于当下。
共建共享平台,不让一个茶农掉队
产业振兴不是一个人的征程,而是一群人的事业。熊北三深刻理解“包容”的意义——尤其是在乡村地区,资源分散、农户弱势常见的情形下,要实现规模化和品牌化,就必须打破小农独力难支的困境。
为此,他联合十余家中小茶农,发起建设“共享茶叶加工厂”。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单个茶农炒茶设备不足、技术不稳定、成本高昂的痛点。中小农户可以将鲜叶集中到这里统一加工,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品溢价能力。此外,共享工厂还成为技术交流、合作互助的平台,提升了整个产区的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主动对接那些缺乏市场渠道的茶农,以保底价格收购茶叶,不让他们的辛苦落空。“我们要做的是搭建一个大家都能参与、都能受益的机制。不管规模多小,只要品质符合要求,我们一起把它带向市场。”熊北三这样说,也这样做。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包容性增长”的真正内涵——产业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弱者为代价,而应让每一个人共享振兴的成果。
以责任守护初心,扛起宁都茶复兴的旗帜
复兴一款百年名茶,光有热情远远不够,更需要一份敢于担当的勇气。熊北三将自己视为宁都茶产业振兴的责任主体之一。他不仅要复原林岕茶,还要推动整个宁都茶产业链的升级与重塑。
在推广区域品牌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茶农对市场缺乏信心,对未来充满迷茫。为此,他主动构建“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协作机制,承诺优质优价收购,给茶农吃下“定心丸”。同时,他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支持,将林岕茶复兴项目纳入宁都县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清单,为产业注入了更多资源与信心。
他的担当,更体现在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上。从茶园管理、采摘时节到加工工艺,他推行统一标准,拒绝以次充好,坚决维护宁都茶的声誉。“我们要对得起‘贡茶’两个字,更要对得起每一个喝茶的人。”这份担当,不仅是商业诚信,更是一份对历史与未来的庄重承诺。
四、创新——开发多元产品,打开产业新格局。
传承不离古,创新不守旧。熊北三清楚,传统产业若没有创新,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原来的宁都茶产品结构单一,以翠微绿茶为主,难以满足现代消费群体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他在恢复传统林岕茶的同时,大力推动产品创新。他引进红茶发酵工艺、岩茶做青技术,开发出翠岗红茶、金精岩茶等新产品,极大丰富了产品线,拓宽了销售渠道。此外,他还尝试将茶文化与宁都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相结合,发展文旅体验、定制农业等新业态,推动三产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
他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工具,积极推动宁都茶品牌“触网”转型,走向全国市场。创新让这个百年品牌重新焕发生机,也让更多年轻人关注茶、爱上茶、投身茶产业。
熊北三认为作为一名江西的“头雁”,通过此学习培训,他以传承之心守护土地的历史,以包容之态凝聚群体的力量,以担当之勇扛起产业的重任,以创新之智开辟未来的方向,不仅提升了他的认知,深化了品牌与产业融合的理解,以品牌为翼,以产业为基,引领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乡亲共富,为宁都农业产业化贡献力量! (图文:特约通讯员 邹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