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天津科技大学“净清源--微土复田”实践团积极响应《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号召,聚焦土壤改良菌剂应用,奔赴天津宝坻区小广林木村开展实践。通过发放100余份问卷,深入了解农田治理现状;同时开展土壤改良菌剂田间试验,为乡村土壤质量提升探寻新路径,相关实践动态经记录传播,收获广泛关注。
天津市宝坻区小广林木村,受盐碱化等问题困扰,土壤肥力不足、作物产量受限,而当地农户对土壤改良技术了解有限,缺乏有效改良手段。
调研先行,摸清土壤“病症”
团队深入开展调研工作。成员们走进田间地头,向农户发放《天津市盐碱地改善情况调研问卷》,围绕“农田面积”“盐碱化程度”“改良措施及效果”等问题,与农户深入交流。
调研走访
团队逐户走访、细致记录,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00余份。从数据中,清晰梳理出当地土壤盐碱化导致的“作物发芽率低、生长缓慢、产量下降”等问题,以及农户现有改良措施存在“成本过高难以长期承担、效果持续时间短”等不足,精准摸清土壤“病症”,为后续菌剂试验奠定基础。
菌剂试验,为土地“开良方”
土壤改良复合菌剂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对两亩盐碱化农田,启动微生物菌剂改良试验。微生物菌剂为里氏木霉、黑曲霉、篮状菌调配而成的复合菌剂。
深入田间喷洒菌剂
成员朱瑞洁、方鑫怡等化身“田保姆”,严格按照研发流程,将自主研发的微生物菌剂喷洒在试验田。
技术留乡,探索可持续改良路
现场教学菌剂使用方法等事项
“不能让改良效果只停留在试验阶段!”团队深知短期实践需长效发力。他们组织当地农户开展实践教学,向农户耐心讲解微生物菌剂的作用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与小广林木村展开合作
团队主动与当地村政府对接,建立长期跟踪机制,计划依据试验生成土壤检测报告,以科学的视角研究菌剂对土壤的作用,并根据数据优化菌剂配和使用方案。
发放宣传手册
同时,团队与小广林木村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适时发放宣传手册,以提高村民生物改良的意识。
土壤改良菌剂试验仍在推进,团队同步整理实践数据、总结经验。他们期待将“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的“科大方案”,推广到更多乡村,助力破解土壤盐碱化难题,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科技力量,让更多盐碱地焕发新活力。
通讯员:李晓倩 张露爽 刘智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