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视障群体的生活现状与出行困境,近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微光践行实践队踏上前往丹阳的调研之路。他们将目光聚焦于丹阳两家盲人推拿店——鑫袁盲人推拿与胡伟盲人推拿店,带着对盲友群体的关切与共情,实践队员们走进他们的生活场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倾听黑暗中的真实声音,于细致的观察里捕捉那些被忽略的出行细节。此次走访,不仅是一次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实地探查,更是一场以爱为纽带的心灵对话。
鑫袁盲人推拿店的风铃在微风中轻响。当实践队成员迈进店内,喧嚣被隔绝在外,取而代之的是静谧有序的氛围。店长胡发鑫早已等候在此,他虽有视力障碍,却能敏锐捕捉到队员们进门时的细微动静,“欢迎你们”他的声音温和又充满力量,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实践队成员对来自安徽的董先生以及来自贵州毕节的周先生夫妇展开专项采访,深度还原视障群体出行现状。董先生热爱旅游,日常出行几乎不依赖电子设备,“问路 + 盲杖” 是其主要方式,为防意外甚至随身携带两根盲杖,“一根断了,另一根能顶上”。而贵州毕节的周先生夫妇则更依赖科技辅助,周先生每日高频出行,“点名出行” 软件、智能导航与盲杖构成 “三重保障”,他直言 “盲杖是必需品,没它就没安全感”;妻子周女士多随丈夫同行,公共交通是主要选择,对高铁、地铁等大型枢纽的无障碍设施更为熟悉。尽管方式不同,受访者均强调 “安全感” 的核心地位 —— 无论是盲杖的物理支撑,还是电子设备的语音引导,其本质都是为了规避未知风险。
在本次采访中,我们发现,作为视障群体出行的核心依托,盲道的现状却令人忧心。共享单车、电动车占用盲道是最普遍的困扰。董先生回忆到,一次因盲道被自行车阻断,他被迫从马路中间绕行,“左右都是车,感觉随时会被撞”,。更严重的是安全隐患。受访者普遍认为,高铁站、地铁站的盲道是 “行业标杆”——“清晰、连续、无占用,转弯处标识明确,摸起来清清楚楚”。董先生举例:“地铁站的盲道能精准引导到闸机、电梯,要是街上的能做成这样,我们走得就踏实多了。”但普通街道的盲道维护却相形见绌。积灰、磨损导致盲道功能失效,“有些盲道铺完就没人管了,半年就磨平了”。除了盲道使用问题,公共服务的支持度分化明显。高铁、地铁工作人员的引导获高度认可,“他们会走在前面半步,提醒台阶、平路,让我们踩在盲道上,特别专业”;但商场、街道的工作人员往往缺乏培训,“很少主动帮忙,得自己一遍遍问”。
受访者周先生表示,在设施层面,盲道需 “突出、清晰、连续”,减少断层与占用;语音播报系统有待完善:红绿灯需加装语音提示;电梯应增设楼层播报;商场、医院可借鉴 “蜜雪冰城喇叭” 模式,通过语音定位店铺或设施等一系列改进措施。
受访者周女士对相关部门积极响应盲道问题的行动给予高度肯定 —— 通过 12345 热线反馈的情况,往往能得到城管、市政等部门的快速处置,例如对占用盲道的电动车进行及时清理、对损坏的盲道设施启动维修流程。这些针对性措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了局部环境,让视障群体切实感受到行政服务的响应效率。然而,受访者也坦诚,部分问题存在反复性:“城管刚把电动车移走,没过半天又有人停上来,治标不治本。” 深入分析后发现,根源在于公众对盲道重要性的认知仍有不足。对此,相关部门已着手规划长效解决方案:一方面,持续优化 12345 热线与城市管理系统的联动机制,对反复出现的占用区域加大巡查频次;另一方面,正联合宣传部门推进公益宣传计划,通过社区讲座、公交地铁公益广告、短视频科普等多元形式,系统普及 “盲道是视障群体生命线” 的核心意义,引导公众主动避让、共同守护。
随后,实践队成员来到了胡伟盲人推拿店,相似的宁静氛围中,“鲜活”的生活气息同样浓郁。在这里开展的专项采访中,视障群体的出行困境再次清晰浮现。在此工作的视障人士齐先生、王先生语气中难掩无奈的说:“现在盲道上停电动车、汽车太常见了,尤其是白天,商圈周边、小区门口的盲道几乎成了‘临时停车场’。” 这种无序占用直接打破了他们出行的安全基线 —— 原本应是 “指路明灯” 的盲道被阻断后,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偏离既定路线,冒险绕行至车流量大的机动车道。有受访者回忆,曾在绕行时被突然冲出的电动车撞倒。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当夜幕降临,随着路边停放的车辆逐渐减少,盲道恢复畅通,他们出行时的安全感反而会显著提升,“晚上走在路上,能顺着盲道一步步踏实前进,不用总担心突然撞到东西或被车碰到”。实践队队员在记录这些讲述时深切感受到,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从认知根源上唤醒公众的守护意识 —— 通过社区宣讲、校园科普、媒体公益广告等系统化的宣传教育方式,让 “盲道是视障群体生命线” 的认知深入人心,促使每一位市民主动避让、自觉维护这条特殊通道,方能从源头上减少占用行为,让盲道真正回归其 “导航” 本质。
手机读屏功能的适配短板同样制约着视障人士的独立出行能力。受访者普遍反映,当前主流手机自带的读屏功能在兼容性上存在局限,部分高频使用的应用程序常出现识别断层。尽管苹果手机的读屏系统相对成熟,但在与国内本土软件的适配衔接上仍有改进空间。对此,实践队建议,应积极搭建沟通桥梁,推动国内手机厂商与应用开发者深度协作,针对视障群体的使用需求,定向优化读屏功能的兼容性与操作便捷性,让科技真正成为赋能独立出行的有力支撑。
“能有人在乎我们的出行难,已经很荣幸了。” 胡发鑫店长的感慨道出视障群体的朴素期待。实践队表示,将整理采访建议反馈给相关部门,推动无障碍设施完善与社会认知提升。正如胡发鑫店长反复强调的:“只要盲道做好了,无障碍完善了,我们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安全出行。” 从 “凹途” 到 “坦途”,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升级,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行动 —— 让每一条盲道都畅通无阻,让每一次出行都充满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