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起,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薪火照皖北·红烛育童心”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临涣总前委旧址、朱务平烈士纪念馆与双堆集烈士陵园等革命地标,在濉溪县中心实验学校与双堆集中心小学实施心理团辅、诗文朗诵和音乐活动三类红色主题课程,并同步开展红色文化与普通话推广调研,探索革命精神与语言扶贫融合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有效路径。
走进红色地标 在行走中筑牢信仰根基
团队沿着红色足迹,首站走进临涣总前委旧址。在陈毅旧居、会议堂与文昌宫大殿中,那些泛黄的电报、斑驳的地图和朴素的作战器材,无声诉说着五位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的峥嵘岁月。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都成为团队设计红色课堂的第一手素材。
带着从总前委旧址收获的感悟,团队继续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在朱务平烈士纪念馆,"铁窗忠魂""精神永存"等展区里的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将烈士在狱中坚持斗争的英勇事迹娓娓道来。团队成员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为后续的课程开发积累丰富素材。
红色研学之旅的最后,团队来到双堆集烈士陵园。漫步在园区主干道上,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宁静的烈士墓区、沧桑的"尖谷堆遗址"解说牌,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烽火岁月。在专业讲解中,团队成员不仅深入理解了这里的战略意义,更通过录制"小推车精神"调研短片,让历史照进现实。"站在这里,课本上的文字突然变得如此鲜活而深刻。"一位成员在研学笔记中这样写道,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三色课堂并进 红色教育多维落地
团队将红色研学的深厚积淀转化为生动课堂,在濉溪县第一实验学校和双堆中心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围绕红色文化主线精心设计的三类沉浸式课堂,以其贴近学生、形式新颖的特点,赢得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在心理团辅课《心战役》中,团队创新采用"支前接力"情境剧导入,通过"运粮接力""情绪补给包""路线图共绘"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与表达中深刻体会团结互助的真谛,感悟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诗文朗诵课《声动战役》则巧妙融合《少年中国说》《支前小夜曲》等经典片段,在普通话节奏训练与发音矫正中传承红色文化。课堂中"方言猜猜乐"环节点燃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课后主动上台朗诵的学生人数远超预期,展现出红色文化的强大感染力。
最受学生欢迎的是音乐活动课《闪闪红星》。课程以经典红歌《红星歌》为核心,融入节奏打击、创意手势舞和"寻找红星"趣味任务,将淮海战役支前故事通过艺术形式生动呈现。课后调查显示,92.1%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形式,多位教师更是建议将这些富有创意的课程设计纳入校本德育资源长期使用,让红色教育在校园持续绽放光彩。
调研与访谈并行 数据驱动课程优化
团队在两校共发放400份关于红色文化认知与语言使用情况的问卷,回收有效样本385份,调研发现:红色文化核心知识掌握率不足60%;普通话发音问题影响非语文学科学习;沉浸式课堂显著提升学生参与度与表达兴趣。
在濉溪县第一实验小学,团队组织小型红色文化教师座谈会,围绕“红色精神如何融入课堂”“本地红色资源如何转化为教学内容”展开交流。教师建议高校与小学共建红色校本课程、开发地方德育读本。
此外,团队还基于“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渗透语文课堂”两份访谈提纲,对5位一线教师开展深度访谈。多数教师认为红色课堂有助于学生价值观建立,而普通话教学仍需强化家庭与学校协同,尤其对留守儿童影响显著。教师建议开发“红色双语微课”“普通话节奏律动包”等资源,促进常态化教学融合。
根据反馈,团队及时调整课堂内容,如朗诵课增设“绕口令挑战”、音乐课加入普通话节奏口令训练等,并将课程录像整理为微课包反馈给学校教师备课使用。
青春作答 小推车精神生根乡村
七天行程,三校联动,三馆寻访,一次次脚步丈量历史,一堂堂课堂点亮童心。淮北师范大学“薪火照皖北·红烛育童心”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以青年行动传承革命精神,以教育力量点亮乡村童心,讲好“小推车”故事,走好新时代的“支前”之路。(程淑婷 张晓霞)